2024-06-25
以史為鑒 從內地航天發展看人工智能未來
一些西方大國多年前曾歡迎中國參與太空計劃,但接受投入資源後,卻拒絕中國以成員身份加入。這導致國家決心實現自主研發,結果在被拒絕後僅20年就取得許多重要里程碑,成果震驚世界。 現今人工智能情況發展亦同樣,前車應可鑒,但其他國家仍只顧眼前利益而忽略日後重要結果。
不屈不撓精神 航天發展血淚史
國家太空計劃始於1956年,當時中國開始研究火箭技術。在1960年代發射人造衛星,並在1970年代進行載人太空飛行。在國際里程上,多個國家已開始利用合作模式,進行太空研究,並提議建立一個大型太空實驗平台—國際太空站。於1998年,國際太空站由當時美國和俄羅斯開始通力合作建立。在之後幾年中,歐盟、加拿大和日本也加入其建設和營運。當年,中國也參與相關前期投資,涉及頗大款項。而在1990年代中,投入相當資源後,我們開始尋求進一步合作,希望能夠加入國際太空計劃,特別是共同維護這一個太空站。但國家太空計劃一直受國際社會限制和制裁。經過多翻討論,中國申請最終被排除在外。這個決定對太空計劃產生重大影響,中國走上自主研發道路,決心在技術上要取得極大進展。
在2000年代初期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後,在2008年,中國成功進行首次太空船出艙漫步。在2011年,更成功發射國家太空實驗室,並在2016年成功發射天宮二號,開始建設自己擁有的太空站,不再需要外方支持。在2022年,更建立世上最精確的地球定位系統 ──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而正當中國開始步入高峰時,早前提及的國際太空站則步入殘燭之年,會在不久退休停止運作,減慢那些國家科技推進,影響目前與人工智能可對科技及科學上能發揮之潛力。
人工智能發展崎嶇之路
內地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始於2015年至今,亦被多國拒絕合作,如晶片生產科技等。國家在這個領域上,受到諸多掣肘,但由歷史發展已可預測將來結果。政府在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並將人工智能技術列為其中重點發展項目。在2017年,政府又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並計劃在2020年前成為全球人工智能技術領先者。在近這十年間,內地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已經取得重要成果。在2017/2018年,人工智能技術公司商湯和曠視科技(Megvii)成為全球估值最高人工智能技術公司之一。
高效高能體系架構 有助迅速發展
國家在人工智能方面進展相對其他國家更加有結構性和系統性,這將使我們能以最有效方式運用資源。例如,國家鼓勵有潛力中小企業參與,以大企業為資本平台,而不是在初創企業之間引發不必要競爭。當然,這必須平衡特色社會主義和自由資本主義市場利弊,所以必須有一定數量市場參與公司,以利用適度競爭來提高整體生產業效能。這將能在短時間內產生更有效和高效結果。
在過去三個月中,內地已有四家被估值在12億至25億美元之間的生成人工智能初創公司,估值暫時超越其他260家企業,競爭理念效仿美國OpenAI和Anthropic。這些新成立獨角獸公司包括智譜AI、月之暗面(Moonshot AI)、MiniMax和零一萬物(01.ai)。
在內地市場上,目前還沒有獨當一面之贏家。政府亦已批准40多個大型語言模型和相關人工智能應用程序供公眾使用,同時建立一個支持性監管環境,通過減稅和補貼鼓勵行業發展。就技術發展和總籌資方面而言,現時美國生成式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可能優於中國。但我們擅長觀察趨勢,跟隨科技發展,並利用中國航天優勢產生無人能及之成果來發展他國可以出現的科技。有一天,我們不需再依賴任何人,就能比其他人更快向更好領域邁步未來。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
閱讀更多
不屈不撓精神 航天發展血淚史
國家太空計劃始於1956年,當時中國開始研究火箭技術。在1960年代發射人造衛星,並在1970年代進行載人太空飛行。在國際里程上,多個國家已開始利用合作模式,進行太空研究,並提議建立一個大型太空實驗平台—國際太空站。於1998年,國際太空站由當時美國和俄羅斯開始通力合作建立。在之後幾年中,歐盟、加拿大和日本也加入其建設和營運。當年,中國也參與相關前期投資,涉及頗大款項。而在1990年代中,投入相當資源後,我們開始尋求進一步合作,希望能夠加入國際太空計劃,特別是共同維護這一個太空站。但國家太空計劃一直受國際社會限制和制裁。經過多翻討論,中國申請最終被排除在外。這個決定對太空計劃產生重大影響,中國走上自主研發道路,決心在技術上要取得極大進展。
在2000年代初期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後,在2008年,中國成功進行首次太空船出艙漫步。在2011年,更成功發射國家太空實驗室,並在2016年成功發射天宮二號,開始建設自己擁有的太空站,不再需要外方支持。在2022年,更建立世上最精確的地球定位系統 ──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而正當中國開始步入高峰時,早前提及的國際太空站則步入殘燭之年,會在不久退休停止運作,減慢那些國家科技推進,影響目前與人工智能可對科技及科學上能發揮之潛力。
人工智能發展崎嶇之路
內地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始於2015年至今,亦被多國拒絕合作,如晶片生產科技等。國家在這個領域上,受到諸多掣肘,但由歷史發展已可預測將來結果。政府在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並將人工智能技術列為其中重點發展項目。在2017年,政府又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並計劃在2020年前成為全球人工智能技術領先者。在近這十年間,內地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已經取得重要成果。在2017/2018年,人工智能技術公司商湯和曠視科技(Megvii)成為全球估值最高人工智能技術公司之一。
高效高能體系架構 有助迅速發展
國家在人工智能方面進展相對其他國家更加有結構性和系統性,這將使我們能以最有效方式運用資源。例如,國家鼓勵有潛力中小企業參與,以大企業為資本平台,而不是在初創企業之間引發不必要競爭。當然,這必須平衡特色社會主義和自由資本主義市場利弊,所以必須有一定數量市場參與公司,以利用適度競爭來提高整體生產業效能。這將能在短時間內產生更有效和高效結果。
在過去三個月中,內地已有四家被估值在12億至25億美元之間的生成人工智能初創公司,估值暫時超越其他260家企業,競爭理念效仿美國OpenAI和Anthropic。這些新成立獨角獸公司包括智譜AI、月之暗面(Moonshot AI)、MiniMax和零一萬物(01.ai)。
在內地市場上,目前還沒有獨當一面之贏家。政府亦已批准40多個大型語言模型和相關人工智能應用程序供公眾使用,同時建立一個支持性監管環境,通過減稅和補貼鼓勵行業發展。就技術發展和總籌資方面而言,現時美國生成式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可能優於中國。但我們擅長觀察趨勢,跟隨科技發展,並利用中國航天優勢產生無人能及之成果來發展他國可以出現的科技。有一天,我們不需再依賴任何人,就能比其他人更快向更好領域邁步未來。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