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7
國家債券息率啟示

【國家債券啟示】
在過去幾周中,中國人民銀行(PBoC)進行一系列量化寬鬆活動,降低中期借貸便利系統(MLF)利率,但同時間亦希望維持國債利率在固定水平,做法令結果有點衝突。但同時面對多個問題,而解決的根本,需要由經濟核心基礎做起。
國內10年期收益率一直在今年下滑,上周短暫下跌至2.1%以下,然後人行將其推回較高位置。當局甚至已經公開點名譴責好幾間當地銀行購買政府債券。他們聲稱關注的是金融穩定。特別是擔心承諾高回報槓桿投資基金,如銀行購買長債券,而利率反方向移動,便會出現類似美國矽谷銀行風險。如收益曲線過於平坦,那金融市場穩定也存在更深層次風險,因為龐大國有銀行將更難在橫行利率上維持成本。
《問題根本》
問題根本和解決辦法確實有點偏差。如投資基金濫用槓桿,那當局便對基金進行槓桿監管;如銀行在賭持續時間風險,那當局有充分權力阻止那些行為。但人行好像不能接受特定債券收益率指向不同水平、或認為市場行為是合理和政府債券並不被高估。
國內物價正下跌,這增加債券通脹后實際收益。雖然消費者價格指數仍略為正面,但根據最新數據,國民生產值通脹率已連續五個季度為負,比去年同期下降0.7%。鑒於投資在國內經濟中佔有如此巨大份額,通脹率是整體價格更好指標,而不是消費物價指數。
債券吸引力還取決於替代資產組別:股票、房地產、私人信貸和存款。由於國內房產市場下行趨勢無人能看清,用戶家庭和房地產開發商實在沒有興趣再投入該資產類別,而國內企業正遭受消費疲軟和政府收緊一部份行業政策帶來後果。存款只有在預期未來利率上升時才具吸引力。股票市場仍存在地緣風險和高波幅危機。由於前景黯淡,國內投資者湧入債券和黃金似乎是相當合理。
也許人行真正關注,是由下跌債券收益率暗示經濟下滑警號。也就是相當於對政府政策投不信任票,預測經濟狀況不會改善,如不採取即時措施,通縮將紮根。有大行經濟學家指出,1990年代日本定下的價格控制便造成出名失落30年的日本負利率經濟事件。人行是認識到根本問題,最近政策報告中提到“國內需求不足”。但受到穩定匯率需要限制,央行能力有限。除了在7月份進行一次小幅降息,加上美聯儲放寬政策縮小與國內利率差距,人行可做的會更多。他們已為更積極地干預債券市場做好準備,這個方向是完全合理,但不會阻止推動收益率下降之宏觀經濟趨勢。
《經濟平衡點》
真正需要仍是國內政府推出更有效通脹政策。北京當局繼續向製造業投入資金,這在短期內能產生影響,並保持國民生產力增長。但增加供應產量,而對需求少做推動,是不會將經濟帶回平衡點。優先事項應是清理未售出過剩房產;支持地方政府和家庭發展計劃;停止過度干預,以便私營企業有信心投資。但北京方面對目前這些領域政策仍然是偏向循序漸進,靜觀其變型式去對待問題。
《國債對沖辦法》
這亦不是一個十分悲觀預測。國家經濟實力是非常強大,亦有充足空間和時間去增長,因此能接受不平衡經濟政策一段長時間,而待合適方法和時間返回正軌。增長是大多數經濟問題最佳解決方法,正如國內過去所展示那樣。但如果問題被長時間放任不管,解決方法將變得越來越困難。國內債券市場現在暗示通縮警號,政府會肯定有相關政策推出。投資者應好好注意,避免購入太過量權重之國內政府債券。或可參考如美國利率反向證券,如 TLT US 20+年美國庫長債交易所基金,利率下跌會令該證券價格更高,能對沖相關風險。
以上由香港經濟日報成員,iMoney 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寰宇天融投資管理研究主管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
在過去幾周中,中國人民銀行(PBoC)進行一系列量化寬鬆活動,降低中期借貸便利系統(MLF)利率,但同時間亦希望維持國債利率在固定水平,做法令結果有點衝突。但同時面對多個問題,而解決的根本,需要由經濟核心基礎做起。
國內10年期收益率一直在今年下滑,上周短暫下跌至2.1%以下,然後人行將其推回較高位置。當局甚至已經公開點名譴責好幾間當地銀行購買政府債券。他們聲稱關注的是金融穩定。特別是擔心承諾高回報槓桿投資基金,如銀行購買長債券,而利率反方向移動,便會出現類似美國矽谷銀行風險。如收益曲線過於平坦,那金融市場穩定也存在更深層次風險,因為龐大國有銀行將更難在橫行利率上維持成本。
《問題根本》
問題根本和解決辦法確實有點偏差。如投資基金濫用槓桿,那當局便對基金進行槓桿監管;如銀行在賭持續時間風險,那當局有充分權力阻止那些行為。但人行好像不能接受特定債券收益率指向不同水平、或認為市場行為是合理和政府債券並不被高估。
國內物價正下跌,這增加債券通脹后實際收益。雖然消費者價格指數仍略為正面,但根據最新數據,國民生產值通脹率已連續五個季度為負,比去年同期下降0.7%。鑒於投資在國內經濟中佔有如此巨大份額,通脹率是整體價格更好指標,而不是消費物價指數。
債券吸引力還取決於替代資產組別:股票、房地產、私人信貸和存款。由於國內房產市場下行趨勢無人能看清,用戶家庭和房地產開發商實在沒有興趣再投入該資產類別,而國內企業正遭受消費疲軟和政府收緊一部份行業政策帶來後果。存款只有在預期未來利率上升時才具吸引力。股票市場仍存在地緣風險和高波幅危機。由於前景黯淡,國內投資者湧入債券和黃金似乎是相當合理。
也許人行真正關注,是由下跌債券收益率暗示經濟下滑警號。也就是相當於對政府政策投不信任票,預測經濟狀況不會改善,如不採取即時措施,通縮將紮根。有大行經濟學家指出,1990年代日本定下的價格控制便造成出名失落30年的日本負利率經濟事件。人行是認識到根本問題,最近政策報告中提到“國內需求不足”。但受到穩定匯率需要限制,央行能力有限。除了在7月份進行一次小幅降息,加上美聯儲放寬政策縮小與國內利率差距,人行可做的會更多。他們已為更積極地干預債券市場做好準備,這個方向是完全合理,但不會阻止推動收益率下降之宏觀經濟趨勢。
《經濟平衡點》
真正需要仍是國內政府推出更有效通脹政策。北京當局繼續向製造業投入資金,這在短期內能產生影響,並保持國民生產力增長。但增加供應產量,而對需求少做推動,是不會將經濟帶回平衡點。優先事項應是清理未售出過剩房產;支持地方政府和家庭發展計劃;停止過度干預,以便私營企業有信心投資。但北京方面對目前這些領域政策仍然是偏向循序漸進,靜觀其變型式去對待問題。
《國債對沖辦法》
這亦不是一個十分悲觀預測。國家經濟實力是非常強大,亦有充足空間和時間去增長,因此能接受不平衡經濟政策一段長時間,而待合適方法和時間返回正軌。增長是大多數經濟問題最佳解決方法,正如國內過去所展示那樣。但如果問題被長時間放任不管,解決方法將變得越來越困難。國內債券市場現在暗示通縮警號,政府會肯定有相關政策推出。投資者應好好注意,避免購入太過量權重之國內政府債券。或可參考如美國利率反向證券,如 TLT US 20+年美國庫長債交易所基金,利率下跌會令該證券價格更高,能對沖相關風險。
以上由香港經濟日報成員,iMoney 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寰宇天融投資管理研究主管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