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4
淺談滙豐重組啟示

【【滙豐內部重組】】
滙豐(0005.HK)正考慮將其商業和投資銀行部門合併,作為新任首席執行官艾橋智(Elhedery)降低公司內部角色重疊並削減開支一部分。這項計劃會將滙豐全球銀行業務(Investment Bank,投行以大型跨國公司為對象)和商業銀行部門(Commercial Bank,商業銀行以中小企業為對象)合併。據熟悉消息人士說法,合併後部門將成為該銀行最大收入來源,每年為滙豐提供約400億美元收入,超越其財富和個人銀行業務。計劃還將彙集超過90,000名員工,去集中火力去爭取各種規模公司業務。商業銀行在50個市場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在2023年稅前利潤為133億美元;全球銀行和市場部門在該段期間帶來59億美元稅前利潤;而為全球4100萬消費者提供服務的財富和個人銀行業務則帶來約115億美元。
【公司支出控制】
艾橋智一直在尋求控制銀行業務開支。在全球各地的中央銀行開始降低利率時,這些舉動都會威脅到大型全球貸款機構利潤。在他與員工初次會議中,艾橋智強調員工應努力控制部門經費。銀行已開始放慢招聘速度,並要求員工對自己旅行和娛樂使費更加謹慎。
【削減中級管理層考慮】
計劃亦考慮可能在這間歐洲大銀行中去除中層管理層構思,這與花旗和渣打採取類似舉動相應。將商業銀行與全球銀行和市場結合將跟隨摩根大通今年初類似舉動。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任命兩位重將去帶領商業和投資銀行,其中包括其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企業銀行,市場/證券服務和全球支付部門。另一方面,花旗最近將機構客戶組分為三個較小單位:銀行部門,市場部門和服務部門,作為對貸款機構改革一部分。
【實質收益成效】
滙豐問題實際上並非關於削減成本。銀行上世紀后風光不再,自2008金融風暴后已掙扎超過十五年。如果由金融危機以來進行分析,並將該銀行與美國和歐洲同行,如花旗、富國、巴克萊和瑞銀比較,其股票回報相對來說是極低。滙豐可辯稱其核心業務並非在歐美,而主要焦點是在亞洲,因此無法享受那些超額回報。如果與國內四大銀行,如中銀、工行、農行和建行進行比較,滙豐擁有大量國際業務之餘但並未大幅超越這些以國內為主的銀行。事實上,滙豐在這15年多的時間裡只有橫線回報。零售業務表現不佳,更不用說其經紀業務。在香港,它可能是最知名銀行,但根據LexisNexis排名,在世界一流銀行系列中,滙豐甚至未能躋身進前20名精英級別。滙豐在這幾十年來最有價值資產是其被國家“授予許可營運”地位,成為國內一家銀行營運者之一(與其他西方同行相比,沒有一家可打進市場),但以往管理層未善用這一點。或許更準確地說,管理層未能好好將這種與政府的無形關係資本化或變現。目前重組方向是正確,但如無法找到或增強收入來源動力,不管削減多少成本,情況都不會有大改善。將投行和商業銀行合併或許是新任CEO為其工作績效報告上一項重大賭博。由於國內銀行界資本業務已跌至底位,更不用說由於政策變革,薪酬上限影響主要銀行家離任,目前所需人脈網絡銀行家已消失,合併業務亦不會有太大幫助。預計這次變革,傳統投行和商業銀行將受到最大影響。如滙豐未能認清最關鍵問題:集中力量到金融界最有潛力的業務部門,即私人財富/資產管理業務之發展去向,許多研究分析員認為銀行將繼續在橫線掙扎。投資者應注意銀行方向變化,尤其是在財富/資產管理業務方面。對於投資者來說,要考慮可能會下降利率對其傳統銀行剩餘業務的影響(銀行凈利差(Net Interest Margin)縮小將降低盈利能力)。雖然滙豐良好派息率(7.2%+)可能仍會吸引一些忠實投資者繼續投資,但如果滙豐股價因為此事而突然反彈,強烈建議投資者三思再作謹慎投資。
以上由香港經濟日報成員,iMoney 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寰宇天融投資管理研究主管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
滙豐(0005.HK)正考慮將其商業和投資銀行部門合併,作為新任首席執行官艾橋智(Elhedery)降低公司內部角色重疊並削減開支一部分。這項計劃會將滙豐全球銀行業務(Investment Bank,投行以大型跨國公司為對象)和商業銀行部門(Commercial Bank,商業銀行以中小企業為對象)合併。據熟悉消息人士說法,合併後部門將成為該銀行最大收入來源,每年為滙豐提供約400億美元收入,超越其財富和個人銀行業務。計劃還將彙集超過90,000名員工,去集中火力去爭取各種規模公司業務。商業銀行在50個市場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在2023年稅前利潤為133億美元;全球銀行和市場部門在該段期間帶來59億美元稅前利潤;而為全球4100萬消費者提供服務的財富和個人銀行業務則帶來約115億美元。
【公司支出控制】
艾橋智一直在尋求控制銀行業務開支。在全球各地的中央銀行開始降低利率時,這些舉動都會威脅到大型全球貸款機構利潤。在他與員工初次會議中,艾橋智強調員工應努力控制部門經費。銀行已開始放慢招聘速度,並要求員工對自己旅行和娛樂使費更加謹慎。
【削減中級管理層考慮】
計劃亦考慮可能在這間歐洲大銀行中去除中層管理層構思,這與花旗和渣打採取類似舉動相應。將商業銀行與全球銀行和市場結合將跟隨摩根大通今年初類似舉動。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任命兩位重將去帶領商業和投資銀行,其中包括其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企業銀行,市場/證券服務和全球支付部門。另一方面,花旗最近將機構客戶組分為三個較小單位:銀行部門,市場部門和服務部門,作為對貸款機構改革一部分。
【實質收益成效】
滙豐問題實際上並非關於削減成本。銀行上世紀后風光不再,自2008金融風暴后已掙扎超過十五年。如果由金融危機以來進行分析,並將該銀行與美國和歐洲同行,如花旗、富國、巴克萊和瑞銀比較,其股票回報相對來說是極低。滙豐可辯稱其核心業務並非在歐美,而主要焦點是在亞洲,因此無法享受那些超額回報。如果與國內四大銀行,如中銀、工行、農行和建行進行比較,滙豐擁有大量國際業務之餘但並未大幅超越這些以國內為主的銀行。事實上,滙豐在這15年多的時間裡只有橫線回報。零售業務表現不佳,更不用說其經紀業務。在香港,它可能是最知名銀行,但根據LexisNexis排名,在世界一流銀行系列中,滙豐甚至未能躋身進前20名精英級別。滙豐在這幾十年來最有價值資產是其被國家“授予許可營運”地位,成為國內一家銀行營運者之一(與其他西方同行相比,沒有一家可打進市場),但以往管理層未善用這一點。或許更準確地說,管理層未能好好將這種與政府的無形關係資本化或變現。目前重組方向是正確,但如無法找到或增強收入來源動力,不管削減多少成本,情況都不會有大改善。將投行和商業銀行合併或許是新任CEO為其工作績效報告上一項重大賭博。由於國內銀行界資本業務已跌至底位,更不用說由於政策變革,薪酬上限影響主要銀行家離任,目前所需人脈網絡銀行家已消失,合併業務亦不會有太大幫助。預計這次變革,傳統投行和商業銀行將受到最大影響。如滙豐未能認清最關鍵問題:集中力量到金融界最有潛力的業務部門,即私人財富/資產管理業務之發展去向,許多研究分析員認為銀行將繼續在橫線掙扎。投資者應注意銀行方向變化,尤其是在財富/資產管理業務方面。對於投資者來說,要考慮可能會下降利率對其傳統銀行剩餘業務的影響(銀行凈利差(Net Interest Margin)縮小將降低盈利能力)。雖然滙豐良好派息率(7.2%+)可能仍會吸引一些忠實投資者繼續投資,但如果滙豐股價因為此事而突然反彈,強烈建議投資者三思再作謹慎投資。
以上由香港經濟日報成員,iMoney 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寰宇天融投資管理研究主管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