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淺談人工智能供應鏈壟斷現象
【人工智能供應鏈的壟斷現象】
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依賴於強大的硬體支持,而這一領域的供應鏈目前被少數公司牢牢掌控。英偉達幾乎壟斷人工智能加速器的市場,其晶片被廣泛應用於聊天機器人等技術中,市場份額高達92%。英偉達的成功不僅源於其圖形處理單元(GPU)在遊戲領域的基礎,更因其適應了深度學習的需求,這種技術如今成為人工智能的核心。與此同時,英偉達的三大關鍵合作夥伴——韓國的SK海力士、台灣的台積電以及荷蘭的ASML——在各自領域也擁有近乎無可匹敵的地位。SK海力士掌控約五分之四的高頻寬記憶體晶片市場,台積電則幾乎包攬全球99%的人工智能加速器製造,而ASML更是唯一能生產先進極紫外光刻機的公司。這些企業的市值總和已超過4萬億美元,顯示出人工智能熱潮帶來的巨大經濟影響。然而,這種壟斷格局也引發對市場競爭公平性的質疑。國家在這一領域積極布局,通過補貼和政策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例如大力推動國內晶片製造企業如中芯國際的技術升級,試圖減少對外依存。此外,國家近年來加大對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投資,力爭在供應鏈關鍵環節占有一席之地,逐步挑戰西方企業的霸權,目標是成為全球技術領導者。
【壟斷地位的形成與挑戰】
英偉達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該公司最初因遊戲領域的GPU聞名,但其並行運算技術後來被發現適用於人工智能,開啟其霸主之路。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早年對非營利組織OpenAI的資助,成為其搶占市場的關鍵一步。此外,英偉達開發的統一計算設備架構(CUDA)程式語言,成為人工智能工程師的慣用工具,使競爭對手難以撼動其地位。儘管如此,英偉達的客戶,如微軟、谷歌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正積極開發自有晶片,試圖減少對英偉達的依賴。與此同時,SK海力士憑藉創新的記憶體封裝技術脫穎而出,台積電則通過代工模式的精進領先,而ASML的先進設備則無人能及。然而,這些公司的壟斷地位並非無懈可擊,競爭對手正投入巨資研發替代產品,試圖打破這一格局。國家也在此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國家製造2025”計劃支持本土企業如華為和紫東太初,加速自主晶片設計與製造能力提升。同時,國家鼓勵與國際企業合作並引進技術,逐步縮小與領先者的差距,力求在記憶體與代工領域實現突破,成為人工智能硬體領域的頂尖競爭者。
【壟斷的持久性與未來展望】
科技行業的壟斷往往具有持久性,從IBM的主機時代到微軟與英特爾的個人電腦霸權,再到谷歌的搜尋引擎統治,歷史屢見不鮮。英偉達及其合作夥伴目前看似穩固,但市場力量已開始顯現。上月,國內初創企業DeepSeek展示了一款低成本人工智能模型,撼動投資者對英偉達的信心,凸顯出技術創新的顛覆潛力。與此同時,監管機構也在關注這些公司的快速崛起,美國司法部已對英偉達的市場行為展開調查。然而,在國家支持科技領先的背景下,這些企業可能難以因單純的市場主導地位而被拆分。未來,人工智能領域是否會迎來類似iPhone的革命性時刻,抑或熱潮退去,仍充滿變數。但目前,英偉達憑藉更快的晶片與成熟的供應鏈,依然保持領先,而其合作夥伴的技術壁壘也讓競爭者望塵莫及。國家則通過巨額科研資金與產業政策,扶持企業如百度和騰訊在人工智能應用與硬體研發上發力,並支持初創公司如DeepSeek探索低成本創新路徑。同時,國家積極制定出口管制對策,確保本土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占優,未來有望憑藉龐大市場與政策紅利,躋身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玩家。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
閱讀更多
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依賴於強大的硬體支持,而這一領域的供應鏈目前被少數公司牢牢掌控。英偉達幾乎壟斷人工智能加速器的市場,其晶片被廣泛應用於聊天機器人等技術中,市場份額高達92%。英偉達的成功不僅源於其圖形處理單元(GPU)在遊戲領域的基礎,更因其適應了深度學習的需求,這種技術如今成為人工智能的核心。與此同時,英偉達的三大關鍵合作夥伴——韓國的SK海力士、台灣的台積電以及荷蘭的ASML——在各自領域也擁有近乎無可匹敵的地位。SK海力士掌控約五分之四的高頻寬記憶體晶片市場,台積電則幾乎包攬全球99%的人工智能加速器製造,而ASML更是唯一能生產先進極紫外光刻機的公司。這些企業的市值總和已超過4萬億美元,顯示出人工智能熱潮帶來的巨大經濟影響。然而,這種壟斷格局也引發對市場競爭公平性的質疑。國家在這一領域積極布局,通過補貼和政策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例如大力推動國內晶片製造企業如中芯國際的技術升級,試圖減少對外依存。此外,國家近年來加大對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投資,力爭在供應鏈關鍵環節占有一席之地,逐步挑戰西方企業的霸權,目標是成為全球技術領導者。
【壟斷地位的形成與挑戰】
英偉達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該公司最初因遊戲領域的GPU聞名,但其並行運算技術後來被發現適用於人工智能,開啟其霸主之路。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早年對非營利組織OpenAI的資助,成為其搶占市場的關鍵一步。此外,英偉達開發的統一計算設備架構(CUDA)程式語言,成為人工智能工程師的慣用工具,使競爭對手難以撼動其地位。儘管如此,英偉達的客戶,如微軟、谷歌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正積極開發自有晶片,試圖減少對英偉達的依賴。與此同時,SK海力士憑藉創新的記憶體封裝技術脫穎而出,台積電則通過代工模式的精進領先,而ASML的先進設備則無人能及。然而,這些公司的壟斷地位並非無懈可擊,競爭對手正投入巨資研發替代產品,試圖打破這一格局。國家也在此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國家製造2025”計劃支持本土企業如華為和紫東太初,加速自主晶片設計與製造能力提升。同時,國家鼓勵與國際企業合作並引進技術,逐步縮小與領先者的差距,力求在記憶體與代工領域實現突破,成為人工智能硬體領域的頂尖競爭者。
【壟斷的持久性與未來展望】
科技行業的壟斷往往具有持久性,從IBM的主機時代到微軟與英特爾的個人電腦霸權,再到谷歌的搜尋引擎統治,歷史屢見不鮮。英偉達及其合作夥伴目前看似穩固,但市場力量已開始顯現。上月,國內初創企業DeepSeek展示了一款低成本人工智能模型,撼動投資者對英偉達的信心,凸顯出技術創新的顛覆潛力。與此同時,監管機構也在關注這些公司的快速崛起,美國司法部已對英偉達的市場行為展開調查。然而,在國家支持科技領先的背景下,這些企業可能難以因單純的市場主導地位而被拆分。未來,人工智能領域是否會迎來類似iPhone的革命性時刻,抑或熱潮退去,仍充滿變數。但目前,英偉達憑藉更快的晶片與成熟的供應鏈,依然保持領先,而其合作夥伴的技術壁壘也讓競爭者望塵莫及。國家則通過巨額科研資金與產業政策,扶持企業如百度和騰訊在人工智能應用與硬體研發上發力,並支持初創公司如DeepSeek探索低成本創新路徑。同時,國家積極制定出口管制對策,確保本土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占優,未來有望憑藉龐大市場與政策紅利,躋身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玩家。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