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5
【大行點睇】石藥拓新藥生產綫 前景可觀 趁股價低迷吸納 中長綫望10.5元

石藥集團在上月公布業績, 2022年全年總收入按年增加11%達至309億元人民幣,而純利按年增加8.7% 到76億元人民幣。在主要收入來源內,成藥部份有穩定增長,按年增加8%至227億元人民幣;同比原料藥則增加24%到64億元人民幣。整體來說,大致上亦符合大行分析員預測。
中國首家信使核糖核酸(mRNA)
石藥上月發佈公告,集團開發的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SYS6006)已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可在中國開始臨床研究。該產品對當前主流突變毒株 BA.5有良好的免疫保護效力,通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對機體提供免疫保護,並提供長效保護效力。集團現在已完成第一和第二階段臨床實驗,正研究成為國內其中一款對病毒之加強劑。重點的是,中國早前已經批准13家針對新冠流感疫苗研究之開發,亦是現時世界最多的。可是對於信使核糖核酸方面之技術,國內仍未有這個技術,亦在早前未能和國外藥廠達成共識,分享研究技術。這鑒於該技術能應用在十分廣泛的疫苗上,而不局限於新冠範圍內。雖然同行對手復星醫藥在2020年初段得到復必泰在國內知專利,但國內監管機構由始至今仍未批准復星復必泰疫苗。雖然國內有同業對手沃森生技,斯微生技和康希諾生物度,有研發同類型技術,但仍在初始階段。石藥已經成立生產工場和鎖定主要原材料來製造此類疫苗。雖然新冠流感在2023年初後開始步入最後一個階段,即群體免疫,但這種信使核糖核酸技術能在其他疾病方面,比起其他傳統方法都能提供非常高效之抗疫力。如能夠取得成功,這將對集團收入在其他腫瘤藥物市場或神經系統醫藥市場的收入來源大幅增加。
行業加速成長,有利石藥原料藥
中國腫瘤藥物市場擁有巨大增長潛力,儘管中國藥監局批准創新藥物數目仍落後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至2017年起,差距明顯縮小。在2021年期間,國家藥監局已經批出了47款重新藥。這無疑令石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研究發展日趨成熟,擁巨大增長潛力
根據集團報告,有47%支研發處於臨床一期,而臨床二三期則有36%,可見在尋找和開發新收入來源之渠道仍不斷擴張。雖則如此,石藥集團研究開發支出(R&D)大概維持收入之11%左右,仍遠低於國外藥廠之25%左右(默克、吉利德、必治妥)。如管理層長遠策略方面能釋出更多資源用以開發,收入來源必定能夠大增。
營運可觀,經濟附加值十分理想
集團在營運方面相比起其他同行對手情況可觀。毛利率雖然有下滑跡象,但因為成本上漲,這也能避免不了。在另一個指標觀察,以營業利益率來看,集團亦能控制開支,在這幾年間仍能維持24%以上,表現出色。值得一提的是,其自由現金流非常亮麗。2023年預測有近超過53億元人民幣。在經濟附加值分析上,扣除調整稅後的正營業利潤可達62億元人民幣,撇除46億元資本成本後,能有差不多16億經濟附加值。附值回報率超過5%,在同行中,亦不常見。如使用折扣現金流,股價可達10.5港元以上。從企業價值倍數EV/EBITDA和EV/Sales來看,石藥只有7.8倍和2倍左右,在行業內亦只是中下游,並不覺昂貴。如果集團能夠在臨床二期三期研發上有突破,倍值數必不在此。其增長幅度可及20%,能到10倍和2.3倍左右,而且也只是高於行內平均水平少許,可見其股票上漲之潛力。建議投資者在醫藥股現階段低迷期間吸納,目標價可定為港幣$10.5 ,作為中長線投資用。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
中國首家信使核糖核酸(mRNA)
石藥上月發佈公告,集團開發的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SYS6006)已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可在中國開始臨床研究。該產品對當前主流突變毒株 BA.5有良好的免疫保護效力,通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對機體提供免疫保護,並提供長效保護效力。集團現在已完成第一和第二階段臨床實驗,正研究成為國內其中一款對病毒之加強劑。重點的是,中國早前已經批准13家針對新冠流感疫苗研究之開發,亦是現時世界最多的。可是對於信使核糖核酸方面之技術,國內仍未有這個技術,亦在早前未能和國外藥廠達成共識,分享研究技術。這鑒於該技術能應用在十分廣泛的疫苗上,而不局限於新冠範圍內。雖然同行對手復星醫藥在2020年初段得到復必泰在國內知專利,但國內監管機構由始至今仍未批准復星復必泰疫苗。雖然國內有同業對手沃森生技,斯微生技和康希諾生物度,有研發同類型技術,但仍在初始階段。石藥已經成立生產工場和鎖定主要原材料來製造此類疫苗。雖然新冠流感在2023年初後開始步入最後一個階段,即群體免疫,但這種信使核糖核酸技術能在其他疾病方面,比起其他傳統方法都能提供非常高效之抗疫力。如能夠取得成功,這將對集團收入在其他腫瘤藥物市場或神經系統醫藥市場的收入來源大幅增加。
行業加速成長,有利石藥原料藥
中國腫瘤藥物市場擁有巨大增長潛力,儘管中國藥監局批准創新藥物數目仍落後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至2017年起,差距明顯縮小。在2021年期間,國家藥監局已經批出了47款重新藥。這無疑令石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研究發展日趨成熟,擁巨大增長潛力
根據集團報告,有47%支研發處於臨床一期,而臨床二三期則有36%,可見在尋找和開發新收入來源之渠道仍不斷擴張。雖則如此,石藥集團研究開發支出(R&D)大概維持收入之11%左右,仍遠低於國外藥廠之25%左右(默克、吉利德、必治妥)。如管理層長遠策略方面能釋出更多資源用以開發,收入來源必定能夠大增。
營運可觀,經濟附加值十分理想
集團在營運方面相比起其他同行對手情況可觀。毛利率雖然有下滑跡象,但因為成本上漲,這也能避免不了。在另一個指標觀察,以營業利益率來看,集團亦能控制開支,在這幾年間仍能維持24%以上,表現出色。值得一提的是,其自由現金流非常亮麗。2023年預測有近超過53億元人民幣。在經濟附加值分析上,扣除調整稅後的正營業利潤可達62億元人民幣,撇除46億元資本成本後,能有差不多16億經濟附加值。附值回報率超過5%,在同行中,亦不常見。如使用折扣現金流,股價可達10.5港元以上。從企業價值倍數EV/EBITDA和EV/Sales來看,石藥只有7.8倍和2倍左右,在行業內亦只是中下游,並不覺昂貴。如果集團能夠在臨床二期三期研發上有突破,倍值數必不在此。其增長幅度可及20%,能到10倍和2.3倍左右,而且也只是高於行內平均水平少許,可見其股票上漲之潛力。建議投資者在醫藥股現階段低迷期間吸納,目標價可定為港幣$10.5 ,作為中長線投資用。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