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2
AI突圍配置策略

AI突圍配置策略
【【國家科技新篇章:高層戰略對話與市場格局轉向】】

【政企峰會釋放政策轉向訊號:民營經濟迎來新定位?】
國家高層領導人與科技領袖的公開會晤,被視為北京調整民營經濟政策的重要風向標。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溫的背景下,此舉為市場注入強心針。回溯四年前啟動的互聯網專項整治,阿里巴巴等企業深陷監管風暴,而今投資者已提前佈局科技板塊,押注長達數年的行業整肅接近尾聲。值得關注的是,會晤消息甫出,恒生科技指數應聲衝高至2022年2月以來最高值,單日成交量放大三成。本次峰會規格空前,官媒高調報導馬雲、任正非、雷軍、王興等科技領軍人物參與政策研討,被解讀為繼2020年「反壟斷風暴」後最具象徵意義的政策轉折點(該輪監管曾導致行業利潤腰斬、企業家集體隱退,甚至引發外資撤離潮)。雖然近三年來監管壓力漸趨緩和,但官方從未正式宣告政策週期結束。

【監管鬆綁進行時:科技巨頭能否重啟增長引擎?】
面對中美關稅戰長期化與經濟轉型壓力,激活民營經濟已成戰略必需。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持續低於GDP增幅,房地產市場結構性衰退加上政策不確定性形成雙重經濟障礙。多家投行研報指出,北京正重新定位科技企業角色,希望這些公司能承擔「突破瓶頸技術」與「創造新增長」雙重使命。市場反應驗證此判斷:港股科技板塊連續六週資金淨流入,阿里巴巴與小米領漲大盤,監管鬆綁預期持續發酵。政策解凍軌跡清晰可見:早前滴滴出行重獲新用戶註冊權限;螞蟻集團三年整改最後以10億美元罰單畫下句點;至2024年8月,監管部門正式確認阿里巴巴完成反壟斷整改;9月支付領域破冰,阿里系平台開放微信支付接口,破除最後一道生態壁壘。

【技術競賽白熱化:創新驅動能否突圍雙重困局?】
雖然政策暖風頻吹,實質成效仍待觀察。值得警惕的是,2018年類似的高規格政企對話後,實質性改革措施未能持續推進。當前核心考驗在於:如何在全國兩會期間構建可達5%增速的政策,特別是在破解通縮螺旋、提振內需、應對國際產能爭端等關鍵領域。矛盾現象值得深思:2023年監管鬆綁至今,科技行業仍陷個位數增長困境,消費疲軟與投資觀望形成惡性循環。戰略轉向背後存在雙重推力。一、經濟層面需科技巨頭填補地產退潮後的增長真空;二、地緣政治層面,半導體與AI領域技術攻防已成中美博弈主戰場。2024年1月DeepSeek發布的開源AI模型,在算力受限情況下仍實現關鍵突破,其行業基準測試表現超越多個美國同類產品。與技術突破同步,國家高層近期密集召開企業家閉門會議,將「聽取市場主體訴求」列入年度施政重點。

【戰略配置建議:穿越週期價值重點】
基於政策週期與產業趨勢交叉驗證,長期資產配置框架建議如下:阿里巴巴(9988.HK),現價126港元隱含的自由現金流(FCF)收益率約3%,對照去年1,170億人民幣FCF生成能力,估值中具備上移空間。考慮監管環境正常化與支付生態互通帶來的20%潛在GMV增量,目標價可上修至150-160港元之間,建議採用「政策紅利+現金流折現」雙因子模型動態部署。英偉達(NVDA.US)現金流折現模型顯示:按2025年預測近600億美元FCF、5%永續增長率與8%折現率計算,合理估值應達180美元。當前140美元水位未充分反映其CUDA生態壟斷優勢與AI算力軍備競賽帶來的40%年複合增長預期,建議關注季度資本開支指引變化。維斯塔斯(VWS.CO)全球能源轉型加速背景下,該股低於10倍EV/EBITDA估值低於行業中位數。考慮各國綠電裝機量年均12%的剛性增長與公司技術儲備優勢,130丹麥克朗目標價對應30%上行空間,建議搭配碳關稅政策進展進行區間操作。最後,投資者需密切注意中美科技脫鉤進程、國內通縮慣性強化、企業研發轉化效率等三大變量。建議採用「核心+衛星」策略,科技龍頭與尖段科技創新企業配置比例大約維持在7:3水平。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 (CP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 以上由香港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旗下《iMoney》智富雜誌,財經專欄作者,黃偉棠先生之撰文轉載 **